文/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
《民事審判指導與參考》
(2013年第1期·總第53期)
一、案情簡介
趙某,男,系甲證券公司從業人員;李某,女,系乙學校教師。2003年,李某以自己的名義在甲證券公司營業部開立了證券賬戶和資金賬戶,并開立了姓名為李某的銀行賬戶。2004年至2008年間,該賬戶進行了多筆證券交易。2008年3月3日,該賬戶上證券全部賣出,所得360萬元資金全部轉移至資金賬戶。3月4日,該筆款項全部轉至李某的銀行賬戶,同日趙某將李某的該銀行賬戶中的360萬元轉至戶名為趙某的銀行賬戶中。‘現李某、趙某均主張對該360萬元的所有權,發生糾紛,李某遂訴至法院稱,該筆資金全部為其所有,證券賬戶、資金賬戶以及銀行賬戶的所有人均為李某,事實上也是李某在操作交易,趙某因為二人的關系原因知道上述賬戶的密碼,但這并不能證明其對資金的所有趙某辯稱,該資金賬戶雖戶名為李某,但實為甲證券公司經紀人的返傭賬戶,賬戶初始資金均為其返傭所得,歷經幾年的操作,最終本金加收益滾動至360萬元,其只是借用李某的賬戶進行操作,故請求駁回李某的訴訟請求。
二、法院裁判情況
一審法院經審理認為,從查明的事實看,雖然根據現有證據尚不能確認全部證券交易、資金進出等行為均由趙某獨立完成,但考慮到趙某屬于證券從業人員,具有較強的證券分析和操作能力,且能夠控制李某名下相關證券和銀行賬戶的實際情況,可以認定案涉證券交易及資金進出主要系由趙某操作完成,趙某系借用李某名義進行證券交易并取得了巨額收益。而趙某系證券公司從業人員,其參與證券交易的行為違反了證券法第四十三條、第一百九十九條的規定,對于其所得應當依法進行沒收并處以等值罰款,而不能進行分配。此外,根據證券法第七條規定,趙某的行為應由、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依法處理,因此,本案不屬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訴訟的范圍,故裁定駁回了李某的起訴。
李某不服提起上訴。
二審法院認為,從查明的事實看,趙某買賣證券的行為并非利用內幕信息所為,故不屬于《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在審理經濟糾紛案件中涉及經濟犯罪嫌疑若干問題的規定》第十一條規定的“人民法院作為經濟糾紛受理的案件,經審理認為不屬經濟糾紛案件而有經濟犯罪嫌疑的,應當裁定駁回起訴,將有關材料移送公安機關或檢察機關”的情形。本案李某訴請趙某返還案涉賬戶資金屬于公民之間就財產關系發生的民事糾紛,趙某的行為是否涉嫌違反證券法的有關規定與前者并非同一性質的法律關系。此外,本案中還涉及對案涉賬戶中初始投入資金權利的確認問題。因此,李某的起訴符合民事訴訟法規定的起訴條件,屬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訴訟的范圍。故裁定撤銷一審裁定,指令一審法院審理。
三、主要觀點及理由
本案爭議的焦點系程序問題,即本案是否因趙某涉嫌違法的行為應由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認定并處罰而不屬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訴訟的范圍。對于當事人的案涉行為涉嫌行政違法是否影響民事案件的受理這一問題,存在兩種觀點:
一種觀點認為,在案涉行為涉嫌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禁止性規定并可能因此而受到行政機關的處罰的情形下,由于根據法律規定應由行政機關對于該行為及其所得是否違法及如何處罰作出認定和處理,在該具體行政行為作出并生效之前,人民法院無法對行為人基于該行為所獲得的收益加以認定和分配,故該類案件不屬于人民法院民事訴訟的主管范圍,不應予以受理;已經受理的,應當裁定駁回起訴。
另一種觀點則認為,雖然當事人的案涉行為涉嫌行政違法,但如本案所涉情形,當事人之間的爭議就其性質而言屬于民事糾紛,故屬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訴訟的范圍,不應受到當事人的案涉行為涉嫌行政違法的影響,在沒有法律和司法解釋明確規定不應受理的情形下,對此類案件以此為由不予受理或裁定駁回起訴,將會侵害當事人的合法訴權。
我們認為,第二種觀點是正確的。從民事訴訟法第二條規定的立法目的看,民事訴訟法強調的是保護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和保證人民法院正確行使民事審判權,保護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是民事訴訟法的首要任務。當事人對資金的歸屬產生爭議,因而提起訴訟主張對資金的所有權,這是典型財產權益糾紛,只要符合民事訴訟法規定的起訴條件,人民法院就應當受理,至于爭議資金是否系涉嫌違法所得屬于實體審理階段應當查明的事實,故不應僅因案涉行為涉嫌行政違法而不予受理。
此外,法律及司法解釋并未規定,如案涉行為存在涉嫌行政違法情形時,對當事人提起的民事訴訟應當不予受理或駁回起訴。與本案所涉問題較為接近的是,《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及國有土地使用權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第十九條第一款所規定的情形,即“在下列情形下,合作開發房地產合同的當事人請求分配房地產項目利益的,不予受理;已經受理的,駁回起訴:(一)依法需經批準的房地產建設項目未經有批準權的人民政府主管部門批準;(二)房地產建設項目未取得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三)擅自變更建設工程規劃。”我們認為,該條所列三種情形均不需要較高的專業知識及專門的調查手段,僅通過查看有關批文或工程實際占地施工情況盡可查證,故雖然可能未有行政機關認定該項目違法,但相關建設項目存在違反有關法律規定情形的事竇是確定的,由此產生的收益顯屬違法利益,在此情形下,人民法院對于當事人請求分配違法利益的,已經受理的應駁回起訴。而在諸如本案情形的案件中,當事人的行為是否構成行政違法,只能通過行政主管部門依職權運用專門手段調查后作出認定。人民法院在受理或審理民事案件時,僅以當事人的行為涉嫌行政違法就不予受理或裁定駁回當事人起訴的做法,不符合民事訴訟法的立法目的,損害了當事人的訴權。
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該行為被行政主管部門認定為行政違法,.將有可能導致違法所得被沒收的結果,這將直接影響到當事人爭議的“民事權益”的合法性,故人民法院在依法審理這類案件時,為避免當事人通過人民法院民事審判將其違法所得合法化,應當在發現案涉行為涉嫌行政違法后,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先中止審理案件,通過向有關行政機關發出司法建議書或向其提供有關材料線索等方式向其通報有關情況,并函告其在合理期間內將處理情況告知人民法院。在有關行政機關進行調查并作出認定和處罰,或者依法決定不進行調查或作出不違法、不處罰的決定的,人民法院再恢復案件審理,依法作出裁判。
四、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意見
在當事人因民事權益發生糾紛而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過程中,當事人的案涉行為涉嫌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禁止性規定可能因此受到行政處罰的,不影響人民法院對案件的受理。人民法院在受理案件后,應高度重視案件存在的相關問題,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先中止審理案件,通過發出司法建議書或提供有關材料線索等方式向有關行政機關通報有關情況,在其調查、認定并處理后,人民法院再恢復案件審理,依法作出裁判,從而避免當事人通過人民法院民事審判將其違法所得合法化的情況發生。